根据《唐会要·嫁娶》一书的记载,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年发布了这样一条诏令:“男十五,女十三以上,听婚嫁。”这句话的意思很直白:唐朝的男子15岁,女子13岁,就可以结婚。古人早婚的现象并不罕见,但男子15岁、女子13岁便开始婚嫁,这对于现代人来说,几乎是难以想象的,因为这个年龄段的男女依然被视为孩子。
事实上,这种早婚现象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,无论社会如何变迁,早婚现象屡禁不止。这不禁让我们思考,为什么古代的男子喜欢娶这么年轻的女子?这个现象与其说是“喜欢”,倒不如说是受到当时社会和现实环境的影响。
如上所述,唐朝的婚嫁年龄制度规定,唐玄宗时期,女子13岁便可结婚。然而,随着“安史之乱”的发生,唐朝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,唐玄宗也在婚姻年龄方面做出了一些调整。他不再强制要求男女必须结婚,而是允许15岁以上的男子和13岁以上的女子自由决定是否结婚,国家不再干涉。从现代角度来看,这一政策在当时可谓是一项进步,毕竟它赋予了年轻人更多的自主权。
展开剩余80%然而,回顾汉朝和宋朝的婚姻年龄规定,情况则截然不同。据《汉书·惠帝纪》记载,汉朝时女子至少要15岁才能结婚。如果女子超过30岁还没有成婚,国家就会对其家庭征收5倍的赋税作为惩罚。相比之下,南宋皇帝宋宁宗在《家礼》中也规定,“男十六岁、女十四岁属嫁娶之期”,婚嫁年龄虽然与唐朝相仿,但严格程度却不容小觑。比如,《宋书·周朗传》就提到:“女子十五不嫁,家人坐之”,意味着如果一个女子到了15岁仍未结婚,那么她的家人也会被追究责任,甚至受到惩罚。
这也让我们得出古代男性娶13、14岁女子为妻的第一个原因:来自政府的强制要求。在各个朝代,统治者都对结婚年龄进行了规定,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早婚现象的普遍存在。
那么,为什么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会对早婚如此执着呢?其实,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和人口压力。古代战乱不断,若国家处于和平时期,人口问题相对不那么紧迫,但一旦进入战时状态,人口就变得尤为重要。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例,群雄割据,诸侯争霸,国家需要更多的男丁来参与战争和劳作,同时也需要更多的税收来支撑国家运作,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庞大的人口数量。
战争中的死亡和伤亡让人口急剧减少。每当战后,国家通常会通过立法鼓励早婚早育,降低女性的结婚年龄,以便尽快恢复人口。毕竟,在古代社会,人口几乎等同于生产力,人口越多,国家的生产力就越强,社会也会更加稳定。秦朝为了控制人口,实施了严格的户籍管理,甚至专门设立了法规,防止出现漏报的现象。
在古代,由于医疗技术的落后,即使是一些小病也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。这也是古人平均寿命较短的一个原因。尤其对于贫困家庭来说,医疗资源匮乏,许多家庭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因病去世。加上频繁的瘟疫肆虐,死亡人数往往难以估量,瘟疫成为除了战争和自然灾害外,导致人口锐减的又一大因素。
面对这种困境,如果古人不早婚早育,家庭可能会面临断子绝孙的风险,血脉的延续就会受到威胁。因此,早婚早育不再是选择,而是为了生存和延续家族。再加上多妻制在古代并不罕见,很多男性会通过娶多个妻妾来增加后代。
古代社会对男女地位的严重不平等,也促使了早婚现象的普遍化。女性在社会上几乎没有自主权,无法接受教育、从商或者从政。她们的主要职责就是结婚、生子、养育孩子。因为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,女子被要求端庄、贞洁,婚前不能与任何男子有亲密接触,甚至连学习的机会都少得可怜。
在这种社会背景下,许多家庭并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养育多个孩子。因此,父母宁愿将女儿尽早嫁出去,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。结婚后,女儿嫁到男方家,还能获得一些聘礼,这些聘礼可以缓解家里的经济困境。对于许多古代女子来说,她们的命运几乎早早就被决定了——13、14岁结婚、成为妻子,随后便是生儿育女、相夫教子。
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古代女子的一生:13、14岁结婚,终其一生,依赖丈夫,丈夫去世后依赖儿子。古代大部分女性的命运如此悲凉而无奈,封建礼教和社会的压迫,使得她们无法获得更多的自由和选择,许多女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,身不由己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线上配资公司,配资炒股交易网站,虎奔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